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近年来,我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.5万亿元。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,我省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,在航空制造、场景应用、人才培养等领域加速布局。各地应如何抓住战略机遇,推动低空经济蓄势高飞?本期圆桌论坛,一起来听听委员们怎么说。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img src="/upload/image/20250425/1745562207233213.jpg" title="1745562207233213.jpg" alt="t03d96abe9e18089cec.jpg"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■省政协常委、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马春玲: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创新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低空经济的关键不是“飞”起来,而是“用”起来,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创新。目前,一些企业积极在医疗、消防、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探索,如河北航投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合作,运营无人机医疗物资转运项目,积累了宝贵经验。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img src="/upload/image/20250425/1745562231693002.png" title="1745562231693002.png" alt="微信截图_20250318161203.png" width="596" height="391"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让低空经济飞出“加速度”,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前瞻布局,以需求为导向、以企业为主体,依托无人机智能化、低成本、高效率、更灵活等优势,探索打造“低空+文旅消费”“低空+现代农业”“低空+森林应用”“低空+生态治理”“低空+应急救援”“低空+智慧交通”等新模式新业态,赋能经济发展。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■省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保定市委副主委张志茹: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打造“低空基建” 实现“智能运行”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低空交通是交通范式的新变革,数据显示,2024年我省无人机飞行1224万架次122万小时,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7位。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完善空中交管系统,一方面要加快低空经济硬件设施建设,完善起降基础设施网络体系,满足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的起降需求;另一方面,要推进低空经济软件设施建设,充分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布局通信感知一体化低空智联网。此外,还要完善低空运行规则,发布“低空交通规则”,以高质量“低空基建”,实现高水平“智能运行”。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img src="/upload/image/20250425/1745562269538339.png" title="1745562269538339.png" alt="t0410b45960269dd7d8.png" width="615" height="499"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■省政协委员、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郝玉龙: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构建完善的低空人才培养生态体系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随着低空经济快速发展,专业型、复合型人才缺口问题日益显现。一些地区通过调整学科设置、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,大力培养低空人才。如廊坊市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产业需求,让教育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深度融合,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攒了后劲儿。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下大力培养低空经济产业人才,应鼓励企业、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大对低空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引育,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,比如在专业设置上要涵盖低空经济产业链对设计制造、技术融合、综合保障等的人才要求,构建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同时,鼓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、课程体系,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,打造集教学、科研、实训、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,构建完善的低空人才培养生态体系。</p><p><br/></p>